「中國餐館綜合症」過時兼誤導 味精無罪中餐更加無辜

0
「中國餐館綜合症」過時兼誤導    味精無罪中餐更加無辜
■昔日雜碎中餐因含味精量較多,而衍生出「中國餐館綜合症」一詞,但經過多年研究,並沒有證據顯示攝取大量味精會為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亂指「中味精毒」的「中國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早在1968年就被寫入《韋氏辭典》(Merriam-Webster),成為美國文化中對中餐的刻板負面定義。雖然後來的研究已經發現,味精無罪,中餐更加無辜,但這一個定義和對中餐的負面刻板印象在美國文化中已根深蒂固。日本老牌味精公司「味之素」(Ajinomoto)和兩位亞裔名人在社交媒體發起#RedefineCRS(重新定義中國餐館綜合症)運動,希望打破這種過時兼錯誤的觀念。《韋氏辭典》周二(14日)回應,指稱從未收到過此類投訴,將重新審視該詞定義及作出修訂。

自1968年起,完全無醫學根據的「中國餐館綜合症」,被用以描述食用味精後,身體出現的頭暈心悸等不適症狀。以紐約為基地的台裔美籍大廚兼作家黃頤銘(Eddie Huang)指出,「中國餐館綜合症」是將中餐污名化,背後是種族主義作崇。他認為,許多美國人不接受中餐,要改變這些人的「開放思想」,是需要以他們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裝再推銷才可以。

他認為中式快餐在美國的認受程度不及其他菜式,以及這偏見態度一直未有改善的部分原因是中餐背後的移民家庭不懂得反抗。他最近聯同電視節目《The Real》的主持Jeannie Mai,以及日本調味料生產商「味之素」,發起社交媒體運動,挑戰《韋氏辭典》,希望將「中國餐館綜合症」這詞重新定義。

來自穀胺酸  並非中餐獨有

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MSG)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它來自穀胺酸,是一種常見的氨基酸或蛋白質構成成分,常見於番茄及母乳等食物,並非只存在於中餐,全美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有加入,「未有嚴格和現實的科學證據證明綜合症徵狀與味精有關」。

《韋氏辭典》高級編輯布魯斯特(Emily Brewster)周二回應表示,之前未有收過相關投訴,但會對這詞重新審視,並就新的證據進行修改。她指出,出版社的目標是確保詞典內的定義是準確無誤,包括是否帶有冒犯性或過時。他們一直有就語言的不斷發展而作出修訂,令詞典跟得上時代變化。因此感謝有讀者對需要重審的詞彙提出指證。

味精是人體中天然存在的一種氨基酸,是一種常見蛋白質構成成分,甚至存在於番茄及母乳等食物,並非只存在於中餐,全美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有加入。

此外,一些非傳統中餐食材,例如巴馬臣芝士(Parmesan Cheese),都含有味精。連鎖餐廳Chick-fil-A和Popeyes Louisiana Kitchen極受歡迎的雞肉三文治都有加入味精,但是只有中餐繼續被刻板地認為是不安全、可疑或容易引起不適。

味精一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列為「公認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的食品添加劑,並估計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半克味精。美國多年來亦有不少重大研究,包括醫學期刊《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證明,「未有嚴格和現實的科學證據證明綜合症徵狀與味精有關」。

台灣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是存在於天然食材中的成份之一,適量攝取並無害健康。

至於許多人都認為「吃完味精會覺得特別口渴」,廖嘉音說明,由於味精中存在約13%的鈉含量,大約是鹽的三分之一,而煮菜時除了味精外還會額外加鹽,若是鈉含量攝取過多就容易有口渴的感覺,並不是單純因為吃味精所致。      

編輯為吸引注意  杜撰標題

「中國餐館綜合症」是1968年開始出現的名詞,當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簡短的投書,這並不是一篇科學文章,而是一封名叫郭浩民的醫生(Dr. Robert Ho Man Kwok)寫給編輯的信。

在這封只有40行左右的短信中,郭浩民講到他與其他人在中國餐館用餐過後所經歷的「奇怪症候群」,並描述了他的個人觀察。這個症候群和有些人對於阿斯匹靈中的水楊酸所產生的高度敏感反應相似,只是症狀較為輕微。與此症候群有關的症狀並未明確定義出來,包括後頸逐漸擴張到手臂和背部的麻痺感、全身無力、心悸以及口渴。這些症狀在用餐的15至20分鐘後開始出現,並持續數小時,但是沒有持久影響。

郭浩民寫到,造成這種反應的潛在因素尚未明朗,他並猜測了好幾種不同的可能。他特別提到一些在當時的中國餐館使用頻繁的調味料:醬油、料理酒、味精和鹽。上述任一調味料如果食用過多,便會引起不適,倘若好幾種加在一起,反應可能更為激烈。

他申明這些主張時,態度十分小心,並說這些症狀可能是因攝入大量食鹽當中的鈉,加上味精的鈉含量,才引起了體內鉀與鈉的不平衡。信末,他懇求能獲得更多與此相關的資訊。

值得注意的是,郭浩民的信裏隻字未提「中國餐館綜合症」這個名詞,或者後來所採用的「麩胺酸鈉症候群」。「中國餐館綜合症」一詞其實是編輯用來嘩眾取寵,為吸引讀者注意而杜撰的信件標題。

這封加了「中國餐館綜合症」標題的短信後來產生巨大影響,至今猶存。

郭浩民在上世紀90年代已多番指出「中國餐館綜合症」這個名詞含誤導性,亦引述醫學報告為味精平反,可惜徒勞無功。

據統計,有 40% 美國人會刻意避開含MSG食品;中外食品公司與餐廳強調「不加味精」作招徠,已成常態。

在上世紀資訊不發達,小報假新聞氾濫的美國,這類為增加銷量的誇張標題比比皆是。1950年《邁阿密先鋒報》首次報道佛州以東海面至百慕達附近多艘船隻及飛機失踪、墜海事件,不久即被雜誌《Argosy》杜撰出「百慕達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詞,誤導世人長達半世紀。

■撰文:高文田

■黃頤銘發起 #RedefineCRS,望能糾正美國人對中餐的過時觀念。
■ Jeannie Mai是中越混血兒,指「中國餐館綜合症」一詞是歧視華人用語。
■味精長期以來背負着「有害健康」的標籤,每逢吃飯後感到口渴,必會怪罪是味精惹的禍。
■不少美加的亞裔食肆,近年已棄用味精。
■「中國餐館綜合症」是1968年開始出現的名詞,用來描述食用到味精後身體出現不適症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