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女子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近年以「收納女王」的身份出征美國,擄獲不少人心。她的名字成為動詞,意謂按照「怦然心動法」執拾雜物、整理家居——只留下你怦然心動的物件,其他的物品,衷心感謝後丟掉。
今年初,網絡自選串流影片供應商Netflix覤中新年的時機,播映8集真人騷《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由近藤麻理惠親自出馬為8個家庭執屋,結果好評如潮,並激發很多人執出舊衣物,二手店因而受惠。
日本的「執屋之道 」究竟有何特別,為何此刻在美國以至各地如此受落?
在2010年,近藤麻理惠出版《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備受好評,但由於日本早有大量收納顧問,所以她的國內名聲不算響亮。2014年《怦然》翻譯為英文後出版,不過近藤麻理惠不太會說英文,較少接受訪問,所以迴響也不大。
直至同年10月,《紐約時報》家居版記者季萍璐(Penelope Green)看過該書後,撰文記錄她採用「怦然心動法」整理衣櫃的過程與效果,《怦然》隨即洛陽紙貴,至今售出600萬冊,並穩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榜86周之久。近藤麻理惠先後出版過三本書,全球總計售出1,100萬冊。2015年,她更被《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的100人。
短短幾年,近藤麻理惠走紅國際,Facebook專頁的追隨者逾77萬人,Instagram更加超過140萬人追蹤。在美國,她的知名度與日俱增,訪問不斷,2月更加獲邀參加今屆奧斯卡頒獎典禮。Netflix看準時機,在今年元旦日起播出8集真人騷,由近藤麻理惠走訪8個洛杉磯家庭,協助他們執拾居所,處理雜物。

《紐約客》專欄作家施麗珍(Rachel Syme)形容,Netflix選擇在1月1日首播節目,簡直是天才之舉,完全瞄準大部分家庭會在聖誕假期後執屋,清理雜物的新年意向。
回收捐贈創歷史新高
雖然Netflix沒有公開收視率,但從二手店的忙碌程度,或可窺探「近藤效應」的力量。
非牟利組織善意中心(Goodwill Centers)在華盛頓大都會區幾個回收點,於年初第一個星期,收到的捐贈物資比去年同期增加66%;其中,馬里蘭州蓋瑟斯堡(Gaithersburg)回收點收到的捐贈量,更飆升兩倍有多,創出歷史新高。
同區有四間分店的二手時裝店Current Boutique,在真人騷播出後,回收的衣物數量也錄得顯著增幅。該店經理白安雅(Andrea Beaty)說,2018年最後一周,該店收到6袋的二手衣飾,但在今年首個星期,卻收到16袋;此外,經郵寄而回收的二手衣服,亦增加25%。波士頓小型舊貨店回力鏢(Boomerangs)亦出現類似情況,該店總經理田美華(Tamarind Tidwell)表示,不少帶衫求售的客人都說因為看到真人騷,立心執拾衣櫥。
執屋需要時間,但亦需要空間,所以家具店也忙碌起來。華盛頓大都會區一間傢俬店的東主溫佩斯(Pixie Windsor)透露,近藤麻理惠的真人騷播出後,收到不少查詢電話,而格子櫃、書架、酒樽櫃等能讓用家一目了然的傢俬最受歡迎,「一個一直乏人問津的7呎高辦公室分紙格,終於沽出。」
不再為丟棄物品而自責
其實,美國早有電視實況節目教導觀眾執拾家居,例如《Clean Sweep》和《Mission : Organization》,但影響力遠遠不及一位來自日本的「怦然心動法」——檢視物件後,只留下令人怦然的,至於其他物品,丟棄前則表示感謝。這個方法讓人面對內心的愛憎喜惡,直視情感的需要,而不像以往的真人騷強調囤積的壞處,甚至對囤積雜物者予以批判。
斯德哥爾摩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施卡爾(Carl Cederstrom)認為,近藤麻理惠的執屋方法成功之處,是與大眾追求簡單生活的理念不謀而合的同時,並為丟掉大量物品的人提供道德通行證,使他們不再為丟棄物品而自責內疚。
無慾無求、清靜自在的生活狀態對深受禪文化影響的日本人來說或許容易入口,但要讓養尊處優的美國人接受,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在90年代末期,日本社會已經湧現為生活作減法的反思,而同時期美國的大眾文化領域卻仍充斥《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這類情景喜劇。

微小改變帶來巨大影響
從展示都市慾望和誘惑過渡到明顯帶有反思自身文化性質的《怦然》,近20年間,美國主流文化景觀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曾幾何時,跨越階級藩籬、追逐財富、過比上一代更富足生活的美國夢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然而,這個美國夢愈來愈像一個遙遠的神話。
2014年《怦然》在美國出版,美國歐維希國際市場研究公司(ORC International)發表了一項名為「CNNMoney美國夢」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9%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夢遙不可及,其中,18至34歲的千禧一代最為悲觀,有6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夢根本不可能實現。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齡層也是Netflix劇集的主要受眾。
研究自助現象的社會學家賴爾寧(Daniel Nehring)表示,當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仍在持續,人們不再追求物質上的成功,而是更關注心靈的富足。他認為,正是這種向內尋索的心靈轉向,為當下「正念運動」和近藤麻理惠的流行奠定基礎。
「當社會和政治大環境陷入膠着,人們也許覺得能改變的東西非常少。近藤麻理惠在泥濘滿佈的處境中傳達出這麼一個觀念:日常生活中微小而實際的改變,能為人生帶來巨大的影響。」賴爾寧說。
的確,在當下的美國,人們無法控制政府是否停擺及市場如何波動,他們所能做的,或許是按照麻理惠的「收納四原則」——把所有能折疊的物品都折疊起來,把所有能直立的東西都直立起來,把同類物品集中擺放,並且按四方形擺放—「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便垂手可得。但這些「小確幸」能不能比退休保障、醫療保障、住屋保障及體面的人工更令人「怦然心動」,普通美國人心裏也許最清楚。
■撰文:盧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