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冠疫情在中國持續肆虐,當地的製造業和貨物出口也受到影響,輸往美國的醫療用品可能再度短缺。雖然經過2020年首波疫情後,聯邦政府與本土醫療企業都已減少對中國出口的依賴,但不排除在幾星期至幾個月內,供應鏈仍會出現混亂。

拜登政府官員已表示,現正密切關注中國的情況,和2020年不同的是,政府現在已增加庫存,企業也減少了對中國的依賴,當局暫時在藥物、醫療設備、個人防護裝備方面都未發現潛在危機。
雖然官方大派定心丸,但有醫療企業高管和供應鏈專家警告,真正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浮現,但中國政府的疫情數據不透明,令全球難以掌握實情,在可能遭受衝擊的商品中,包括抗生素、血液稀釋劑等非專利藥物,以及用於先進醫療設備的電子零件等。
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完成訂單的比例已有放緩跡象,遠洋運輸量也持續下降。業界分析師表示,還需要數周時間才能確定上述現象是否是疫情造成的,也有論者擔心,中國政府為了滿足自己需求,可能不再讓藥物及醫療商品出口海外。
中國媒體早前曾報道,當地如布洛芬(ibuprofen)、乙 氨基酚(acetaminophen)等退燒藥持續短缺。對此美國官員預計,這些藥物不會在美國本土嚴重缺貨,生產泰連諾(Tylenol)和美林(Motrin)兩款藥物的藥廠強生(Johnson & Johnson)也表示,這些藥物的成分並非來自中國。
白宮去年曾公布,美國2020年直接從中國進口32億美元藥物及原料藥,具體包括抗生素、抗抑鬱藥、避孕藥和化療藥物,超過1/4為美國生產血液稀釋劑原料藥的設施,以及近20%的麻醉劑生產設施都位於中國。此外,部分藥物即使從印度、歐洲等國家進口,但大多數材料也來自中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屬下全球衛生政策中心主任莫里森(Stephen Morrison)也認為,中國這輪疫情可能影響醫療用品供應,但是由於大多數醫療企業已減少在中國的業務,相信問題不會持續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