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模式回歸現實,美國速配約會重新流行

0
交友模式回歸現實,美國速配約會重新流行
■有些公司開始將約會方式回歸現實世界,安排速配約會,讓心急人盡快「脫單」。

有心人如果想結識異性,交友網站和交友應用無疑是方便快捷的選擇,但這些科技對於某些用戶來說已經過時,有些公司開始將約會方式回歸現實世界,安排一場又一場的速配約會(Speed Dating)讓心急人盡快「脫單」。

據《紐約時報》報道,互聯網在90年代興起後,網上約會也隨之流行。加州交友公司Cyber-Dating Expert約會教練斯皮拉(Julie Spira),當年就是透過交友網站match.com找到現在的伴侶,但斯皮拉不諱言,公眾當時對這種模式仍會感到恥辱,即使在網上遇到對的人,也不會向家人和朋友如實相告。

當社交應用Tinder在2012年面世,網上交友便由網站轉移到隨身攜帶的手機,心急人只需要在手機左滑右滑,只需1毫秒便可決定相中人是否有緣人,結果觸發很多速配公司例如HurryDate和No Waiting Dating相繼結業。

然而這種曾經廣受歡迎的玩意,現在對於某些用戶來說已經過時,面對面的速配約會反而重新流行。斯皮拉也說古老當時興,公司早於1998年已在比華利山舉辦首場速配約會,當時主要為單身猶太人士進行配對。

相隔20多年後,速配約會現在不但重新流行,而且收費不菲。紐約速配約會公司「安比爾俱樂部」(Ambyr Club)3月底在酒店舉行的活動,20名參加者男女各佔一半,每人都要預先支付60元申請費,回答多條有關喜好的問題,然後參與網上面試及支付150元入場費,才可一起享受雞尾酒、結識新朋友和享受浪漫。

由29歲蒙塔塞爾(Lily Montasser)和25歲的妮思(Victoria Van Ness)去年12月創立的Ambyr Club,至今已在曼哈頓多家時尚酒吧舉行7場活動,蒙塔塞爾堅持要向參加者收取入場費,「如果你要和10個不同的人約會,那你要花多少錢?」

心急人以女性佔多,Ambyr Club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性別比例不相等。蒙塔塞爾表示,申請參與的人士之中有75%是女性,她與妮思都要花時間尋找男性參加者,結果往往犧牲自己的約會時間,有時更會因為男士條件太好而感到內疚。妮思也表示為了公司着想,會將條件理想的男士介紹給客人,自己不會「私下獨佔」。

在3月底舉行的活動上,蒙塔塞爾曾經跟參加者說,出席活動的參加者都是「有備而來」。到了4月底的活動,蒙塔塞爾敲金碗示意參加者要下決定,選出心目中3名理想人選,由Ambyr Club透過電郵通知配對結果。

除了性別相等外,性小眾的需求也值得關注。26歲的威廉姆斯(Maxine Williams)去年12月在曼哈頓參與速配約會後,自覺活動不夠多樣化,今年1月決定創立速配約會公司We Met IRL,專門為有色人種提供服務,有We Met IRL客戶更形容,在紐約約會其實都在裝假。

24歲自由活動製作人拉比諾維奇(Kevin Rabinovich)同樣對傳統速配約會感到失望,指未能滿足異性戀者外,或者不認同出生時性別的人士需求,因此自行創立CWAQ,期望可加強這類服務的結構和多樣性。CWAQ也歡迎所有性別身分人士參與,收費浮動,有些參加者可免費入場,有些則要支付20元。

■Ambyr Club創辦人蒙塔塞爾(左)和妮思(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