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濫用抗生素的惡果如今卻要海豚來承受,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在佛州外海生活的樽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身上致病源中,多達88.2%對至少一種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反應,與人類的抗藥性情況相近,成為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影響的又一例證。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FAU)及多間院校的研究團隊,於2003年至2015年間從佛州中部東岸的印第安河舄湖(Indian River Lagoon)的171條樽鼻海豚身上,抽取733種致病源的樣本,再以17種常見抗生素作測試,得出令人憂慮的結果。

88%致病源有抗性
整體而言,733種致病源當中,多達88.2%至少對一種抗生素出現抗藥性反應。令研究人員憂慮的是,在研究進行的13年間,出現抗藥性的致病源比率不斷增加,例如對抗生素環丙沙星產生抗藥性的大腸桿菌便在這段期間增加一倍。
研究人員表示,樽鼻海豚抗藥性致病源比率的增長趨勢,與人類的趨勢相似,尤其是醫院內的情況。相信這是因為印第安河舄湖一帶人口密集,抗生素及抗藥性致病源經生活污水排放到海中所致。

研究報告首席作者、FAU流行病學家謝弗(Adam M. Schaefer)表示,抗藥性致病源進入舄湖後,侵佔原有正常致病源的棲息環境,「沒有抗藥性的病菌死了,有抗藥性的則留下並增殖,產生一群抗藥性致病源,併入侵海豚體內。」
或經海洋感染惡菌
研究反映大自然中抗藥性致病源的分佈已經超過人類想像,並正影響其他生物。研究人員指出,這次發現不單是關於樽鼻海豚的健康,更對人類健康有警示作用,因為海豚是海洋生態體系當中的指標物種,就有如「煤礦坑的金絲雀」,如果海豚體內抗藥性致病源增加,意味人類也可能透過海洋活動感染這些「超級病菌」。研究人員認為,這顯示人類有必要加強保持沿岸水域清潔。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將抗藥性致病源問題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數據顯示,抗藥性致病源每年在美國造成約2.3萬人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