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從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到現在,已經度過了100天有餘。4月29日,美國確診病例超過109萬例,約佔全球病例的1/3,美國死亡病例高達6.35萬,仍然是全球疫情的最大「戰場」。
回看美國疫情迅速發展的這100天,這個超級大國歷史罕見的一場災難,是如何從潛伏到爆發的?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首的聯邦政府又是如何應對這場危機的?美國抗疫之路折射出的政治現實,又是如何?以下時間線中可找到答案。
第一階段:危機的潛伏
1月20日,美國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該病例出現在華盛頓州,這名30多歲的男子自中國武漢乘機返美,是已知的首例輸入型病例。
1月26日,中國內地疫情激增,美國開始制定從中國撤僑的計劃,並計劃帶走滯留武漢領館的外交人員。
1月29日,特朗普宣佈白宮冠狀病毒工作小組成立。該工作組由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爾(Alex Azar)領導,並由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協調。而2月底該小組的領導者成為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
1月31日,美國宣佈更加嚴厲的入境管控,決定從2月2日開始,任何在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湖北省的美國公民入境美國時,都將被強制隔離最多14天。在過去14天內曾到訪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美國公民則將接受入境篩查,並接受最多14天的監測和自我隔離。這也是特朗普後來經常提到的對華「旅行禁令」。
2月6日,美國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出現在加州,這是當地政府在4月份通過驗屍檢測的結果,且感染路徑不明。早前外界均認為,美國首例病死病例出現在2月29日的西雅圖。

2 月 12 日,美國疾控中心(CDC) 向各州發放的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存在缺陷,出現了假陰性或者無法判斷的結果,不得不召回。此前CDC拒絕使用世衛組織向各國分發的檢測盒。
2月13日,CDC更新確診指南,建議對3類人群進行核酸檢測,均是在中國內地、湖北地區有旅居史,或者和確診病例有接觸史的人群。這說明,美國至此仍認為病毒攜帶者必須具備「接觸史」,且拒絕承認疫情本土爆發的可能。
2月17日,美方決定從「鑽石公主」號郵輪撤僑,原定確診乘客需要再日本接受檢測隔離,但撤僑途中發生失誤,誤把14名核酸檢測呈陽性的僑民接回國。
2月26日,美國累計確診病例為57例,出現了「感染路徑不明」的第15號病例,證實新冠肺炎疫情已在美國本土蔓延。
2月27日,美國第15號病例轉危,CDC開始修改檢測標準,納入對「感染路徑不明」、「無接觸史」患者的排查。
2月28日,CDC開始將檢測權限下放至各州實驗室。此前,檢測權集中在 CDC 手中,下放檢測資格的審批流程複雜,各州檢測能力匱乏。
2月29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允許私人實驗室使用開發和驗證的診斷測試,無須等待FDA完成「緊急使用授權」的審查。這對此前的檢測桎梏有很大幫助。
3月2日,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的一養老院爆發疫情,造成4人病死。

3月3日,美國副總統彭斯提出「人人都有試劑盒」方案,計劃進一步擴大全美核酸檢測排查力度。當時美國累計確診118例。
3月6日,特朗普簽署《2020年冠狀病毒防備和反應補充撥款法案》,該法案向美國聯邦機構撥款約80億美元,用於包括開發疫苗、疾病監測和提供災難貸款等目的。後來的情況證明,這一救助力度遠遠不夠。
3月11日,鑑於歐洲疫情的爆發,特朗普下令美歐航班停飛30天,但旅行限制不適用於英國。

第二階段:白宮的覺醒
3月13日,隨着白宮正式通知國會,宣佈全國進入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緊急狀態,美國聯邦政府的防控策略發生了重大轉折。緊急狀態的頒佈給予醫務工作者更大的權能和靈活性以應對疫情,政府同時和Google和羅氏(Roche)等私人企業合作,擴大檢測範圍和能力,此後美國核酸檢測數量激增。
3月15日,CDC開始建議全美停止舉辦規模50人以上的活動。美國累計確診病例數達3499例。
3月16日,美國政府發佈《美國冠狀病毒指南》的正式指引文件,計劃「15天內放慢感染」。
3月17日,美國西維珍尼亞州出現確診病例,意味着疫情波及美國所有州。

3月18日,特朗普宣佈將啟動朝鮮戰爭時期制定的《國防生產法案》,強制提升美國醫療物資產能。該法案要求下,被指定的美國企業需優先完成聯邦政府的訂單,隨後才能復產。此後,這一法案被應用在了生產呼吸機、防護用品以及食品供應鏈上。
3月19日,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破萬,達到13,747例。
3月20日,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達成了限制非必要旅行的共同協議。
3月26日,美國累計確診數達83,836例,成為全球確診數最多的國家。
3月27日,特朗普正式簽署「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也稱「關懷法案」,該法案關注民生、企業、醫療等領域,採用直接或間接注資的方式救助美國經濟。根據該法案,每個美國人將獲得一張1,200美元的現金支票。這將美國抗疫及經濟刺激的措施推向一個高點。

4月1日,特朗普承認,美國醫療資源儲備「國家戰略儲備」幾乎耗盡,醫用口罩的缺口巨大。
4月3日,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因對外公佈船上疫情,遭美國海軍解職,該航母已有過百人確診。此後, 「列根」號、「卡爾·文森」、「尼米茲」號均出現了疫情。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出現「航母真空」。
4月4日,CDC更新網站,對個人防護建議新增「佩戴佈質口罩」一欄。早前,美國官方曾一度表示,只有生病的人才建議佩戴口罩。
4月17日,特朗普正式批准美屬薩摩亞島緊急狀態宣言,至此美國50個州全部進入緊急狀態,為該國曆史首次。
4月20日,特朗普宣佈美國暫停接納新移民。
4月24日,特朗普總統簽署新的立法,注入約4,840億美元進一步幫助美國的小型企業、工人、醫療服務提供者。其中,工資保障計劃和中小企業貸款項目佔大部分投入,因為此前《關懷法案》對中小企業輔助的貸款2周內就用盡,其中還有大型企業利用法案缺陷得到貸款。

第三階段:重啟經濟之爭
早在3月24日,特朗普就表示希望美國能在復活節(4月12日)復工,遭民主黨人以及多州州長指責。隨着美國疫情的增長速度減緩,重啟經濟的爭論愈發強烈。

4月16日,特朗普宣佈開啟對抗冠狀病毒的「下一階段」,白宮發佈《重啟美國指南》,其中計劃「三步走」方案重啟經濟。
4月25日,美國死亡病例累計破5萬,與此同時多州開始復工。
4月28日,特朗普表示美國「很快」可以每天進行5百萬次核酸檢測,而這是專家認為重啟經濟的條件。然而,輿論指出美國在4月檢測最多的一天也僅為31萬次每天,4月平均每天進行15萬次檢測,和特朗普所說目標相去甚遠。
5月,美國南部至少20個州(包括佛州)都會逐步開始解封和復工,重啟經濟和防控之間的矛盾將更加凸顯。
■撰文: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