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富豪名流為子女行賄增加入大學機會後,美國高校再爆出升學醜聞。去年伊利諾州萊克縣(Lake County)共有48個家庭,在子女即將入讀大學之前,申請放棄撫養權,令孩子可以獲得本來不合資格申請的學費援助。這些父母當中不乏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他們將子女的撫養權轉移給親友甚至同事,於是孩子在申請學費補助或獎學金時,就不須申報父母的收入或資產。有關行徑雖然不算犯法,卻剝奪了中下階層學生的資源,因而受到學界猛烈抨擊,連伊州州長也形容做法「可恥」。美國教育部正研究堵塞法律漏洞,有議員更尋求法庭傳召涉事父母,設法令他們退回受助金額。
芝加哥一名家長,去年把17歲女兒撫養權轉移給生意夥伴,以助女兒獲得本來不合資格申請的學費援助。她解釋,雖然家庭年收入高達25萬元,但之前共花了60萬元,供養幾個較年長的孩子入讀大學,家中流動資產所餘無幾,所以才出此下策。然而,他們的自住物業,市值高達120萬元。
該家長續說,申請放棄撫養權的過程很順利,只須要準備文件,然後由其生意夥伴在律師陪同下出席聆訊,她的女兒及丈夫甚至不用現身法庭。

根據美國教育部網頁資料,有法定監護人的學生,在申請「聯邦學生援助」(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FAFSA)時不須要申報父母的入息,因為他們被定義為獨立學生,只要申報自己的經濟收入便可。
現時她的女兒在美國西岸一家私立大學就讀,一年的學費高達6.5萬元,但她除了領取到2.7萬元以成績來評定的獎學金之外,還有2萬元為貧苦學生而設的學費補助。即每年只須負擔約1.8萬元。
就是美國大規模名校招生賄賂醜聞一樣,今次的操作背後也有教育顧問的身影。一間名為「目的地學院」(Destination College)的伊州顧問公司,其網頁資料特別標榜「可以幫助父母每年節省四萬元的學費」,但沒有透露詳情。有使用該公司服務的家長指,在決定交易時已簽署了保密協議,不能向外披露轉移撫養權的方法。

據非營利調查新聞網站ProPublica Illinois的偵查報道顯示,涉事的38個家庭當中,有幾位家長是律師、一位是醫生,甚至有學校的助理學監,另外也有保險和房地產經紀等。
被轟有違良知
當中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非常好,也有運動健將及音樂天才,他們入讀的院校包括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威斯康 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及一些私立學院。
伊利諾伊大學的收生部主管博斯特(Andrew Borst)說:「學費援助的資源有限,有錢父母放棄子女撫養權令他們得到學費援助的做法,剝奪了中下階層學生的資源,這樣做雖然沒有違法,卻有違良知!」
伊利諾伊大學去年已就事件通知美國教育部。事緣一名少女向其高中的輔導老師透露博移撫養權的策略,該少女報考了伊利諾伊大學,故輔導老師知會了該校。大學檢視其資料,發現她在入學報名表中填寫與父母住在芝加哥的富裕社區,但在學費援助申請上卻填寫自己是獨立學生。

博斯特說,當學校發現濫用轉移撫養權的手段,就開始削減有關學生所獲的學費援助金額,「我們沒收到任何有關削減金額的投訴,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號,因為如果他們真的有經濟困難,應該會找我們溝通。
援助金申請先到先得
他指出,現時發現有15位獲取錄學生最近被父母放棄撫養權,大學會擊時扣起他們的學費援助,直至釐清他們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為止。
去年有8,200位伊州學生,雖然合資格領取州政府為低收入學生而設的「財政獎勵計劃」(MAP)援助金,卻未能獲得資助,因為該項申請採用先到先得形式,已經被用光。

美國教育部的調查部門已開始檢視轉行撫養權的個案,並建議教育部在聯邦學生援助手冊上加入更清晰的界定字眼,例如註明:「如果學生進入法定監護人系統後,仍然得到父母經濟或醫療上的資助,便不合符法定監護的定義,仍然會被視為受父母供養學生。」
伊利諾州眾議員福特(La Shawn Ford)指,要查明這些父母是不是明明有能力送子女入大學,卻用欺騙的手法,奪去其他人的獎學金機會及升學夢。
福特指正考慮傳召部分涉嫌使用該手法的家庭,另外也會設法令這些家庭退回所得的金錢援助。
美國教育部發聲明說:「這些不守規矩的人,要為他們的行為負責。他們為一己的經濟利益玩弄系統,教育部正研究方法堵塞漏洞,其至與國會合作,以保障納稅人的金錢。」

伊利諾州州長普立茲克(J.B. Pritzker)更指涉事的家長「可恥」,「這些富裕家長採用了欺詐手法,要把他們找出來,禁止這樣的情況再發生,以及將錢還給真正有需要的家庭。」
為了防止這種行為繼續發生,大學加強篩檢最近曾轉移監護人的學生,包括詢問他們是否與父母有聯繫、與誰住在一起、誰支付醫療保險與手機帳單等,用更嚴謹的審核,遏止一些家庭投機取巧的念頭。
■撰文:梅思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