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曾經是世界最大車廠,但10年前遇到財困,瀕臨破產,須進行債務重整才能起死回生。近年公司重登全球四大汽車生產商之一,可惜好景不常,今次又再陷困境。自9月中起,公司發生12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共48,000名工人參與。市場估計,每罷工一天,通用汽車損失接近1億美元。不過,周三(16日)傳出消息,通用汽車與全美汽車工人協會(UAW)達成臨時協議,有望結束罷工行動。兩名UAW代表確認事件,但未有提供更多消息,預料工會代表周四將會與GM高層會面。
這場大罷工的導火線是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 UAW),與通用汽車未能就4年期勞工合同達成一致意見,一共48,000名通用汽車工人於是發動罷工,爭取更優厚的合同條款。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因應消費者對汽車的喜好近年不斷改變,通用汽車計劃將未來的研發重點,由傳統汽車改為電動汽車,然而生產電動汽車涉及的勞動力較少,工會憂慮未來公司會減少人手而裁員,無法保障工人的就業數量。
有見及此,工會對通用汽車提出兩點意見。第一,工人要求通用汽車將部分工廠從墨西哥轉移到美國,為美國本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其次是提高工人工資、醫療保健、就業保障等薪資福利。但有關第一個要求,資方已經拒絕。結果令談判跌進谷底,工人決定繼續罷工,令行動進入第4個星期。
事實上,通用汽車去年宣佈轉型大搞電動車計劃,作為計劃一部分,公司宣佈將關閉7間車廠,其中4間位於美國,總共裁減近15,000名員工。公司稱計劃將削減30至38億元的稅前開支,到2020年底節省60億元。
特朗普批忘恩負義
不過,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通用汽車關廠的決定立即引來總統特朗普在推特猛烈抨擊,批評通用汽車忘恩負義,不滿公司放棄美國但走到中國及墨西哥設廠。
今年8月尾,特朗普再次發文,稱通用汽車曾經是底特律的巨人,現在卻只是當地其中一間最細的車廠,批評公司將主要廠房遷往中國,直言:「現在他們是時候再次回到美國吧!」
面對特朗普抨擊,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芭拉(Mary Barra)上月到白宮與特朗普等官員進行談判,不過雙方最終沒有對談判有任何評論。
一波未完,瑪麗芭拉又要面對大規模罷工。長時間的罷工,對通用汽車的影響愈來愈大,通用汽車在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其他地區的廠商也被迫停工。
有分析師則估計,連續4個星期的罷工,已經令通用汽車損失了153,000輛汽車產量,最慘的是就算罷工平息,這些產量是無法填補的,嚴重打擊公司業績。
據《福布斯》估計,大罷工令通用汽車不斷出血,平均每日損失5,000萬至1億元;Anderson Economic Group行政總裁安達臣(Patrick Anderson)表示:「罷工已進入第4周,通用汽車的虧損正在加速上升,每天損失工頭兩個星期,通用汽車已損失超過10億美元。
影響電動車研發
為了抵銷工人罷工所帶來的影響,通用汽車日前宣布辭退其在墨西哥工廠的415名工人。有關工廠主要是生產V-8發動機和變速器。較早前,通用汽車已臨時辭退了另一家墨西哥工廠的6,000名員工。然而,市場對削減人手對公司的幫助並不樂觀。
有分析師認為,罷工行動令對通用汽車造成的財政打擊,會令公司難以把更多資源投放在昂貴的研發工作上。由於公司有意在電動車和自駕汽車生產上大展拳腳,這方面的研發工作正正對資金有極大需求。故此,今次事件後,通用汽車在設計及生產電動車和自駕汽車方面,將會難上加難,長遠競爭力將會受到影響。
罷工令公司飽受打擊,然而通用汽車立場堅持企硬,主要與經濟基調轉壞有關。在罷工開始前,美國中西部工業重鎮已開始受到經濟放緩困擾,美國汽車業已從前幾年的高峰期回落,通用汽車的工廠和供應商則普遍被視為最受影響的行業,罷工令情況雪上加霜。
經濟師認為,如果公司跟工會訂定長達4年的合約,在控制成本上失去彈性和主導地位,在目前的經濟氛圍下,頗為不利。
本周二(15日),美聯社引述消息人士稱,通用汽車總裁羅伊斯(Mark Reuss)、首席執行官瑪麗芭拉出席有關會面。報道指這兩位主要高層的出現釋放一個強烈信號,表明談判取得進展,工人罷工可能即將結束。
由於當日的會談計劃並未對外公開,雙方對此均拒絕評論。通用汽車發言人巴納斯證實談判正在進行中,但拒絕評論細節。
■撰文:韋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