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近年發生多宗亞裔人士遭種族歧視案件,甚至是暴力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南佛州一名華裔記者1月5日在媒體刊出文章,講述她決定重新使用中文譯音名字的理由,原來是與一場她在一間越南餐廳經歷的種族歧視事件有關。

曾在《太陽哨兵報》任職的華裔女記者柳家明(Marian Chia-Ming Liu),上周三(5日)在《華盛頓郵報》刊登題為〈重新使用我的亞洲名字的力量〉(The Power of Reclaiming My Asian Name,暫譯)的文章,講述她決定重新使用中文譯音名字的原因。
柳家明在美國出生、在中西混合文化中長大,父母是台灣移民,她的母語是國語。
柳家明與很多人一樣,怕中文譯音名字會令自己變得「突出」,於是選擇修改名字。即使她在出生證明上的全名為Marian Chia-Ming Liu,她選擇「棄用」以中文拼音寫出的中間名Chia-Ming(家明),自稱為Marian Liu。
不少西方人也覺得亞洲人的名字很難發音,他們往往會讀錯。柳家明以前曾因自己的中文譯音名字而感到羞愧,因此在別人讀錯她的中文名時,她不會糾正他們。她甚至以英語化的發音,將自己的姓氏Liu(柳)讀成Loo,藉此「隱藏」亞裔身份。
在疫情期間,有美國亞裔人士遭歧視,更有人受暴力對待。柳家明2021年與香港移民丈夫光顧南佛州一間越南餐廳時,也遇到種族歧視事件,惟這次經歷令她決定重新使用中文譯音名。
柳家明和丈夫在越南餐廳享用晚餐時,鄰桌一名白人男子大聲地嘲笑侍應和廚師的口音。她擔心這事會演變成暴力衝突,丈夫卻站起來瞪着那名男子。男子最後閉嘴,但柳家明害怕雙方還會再有衝突,於是她跑向停車場,準備離開。丈夫這時要求她不要再跑,他說他們應昂首挺胸,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並坦誠地面對其他人。
文章未有透露該越南餐廳名稱。
43歲的柳家明表示,其丈夫在初中時期由香港移民佛州,多番被歧視,14歲時光顧理髮店,被人嘲諷為「查理」(Charlie) ,這是越戰時期美軍形容越共(Viet Cong)的貶義名稱,最早出現在1956年西貢的英文報紙上。
丈夫向柳家明發起挑戰,要求她重新使用中文譯音名字,以證明她為亞裔身份感到自豪。他更建議她棄用英文名Marian,直接改用中文譯音名Chia-Ming Liu(柳家明)。惟柳家明覺得一旦棄用英文名,她的名字就不能反映她作為亞洲移民後人的故事,因此決定兼用中英文名,公布自己的全名為Marian Chia-Ming 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