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全球覆滅風險的「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撥快10秒,距離倒數僅僅90秒時間,創下歷年紀錄。負責管理時鐘的科學家表示,受到氣候變化、虛假信息、核子威脅、嚴重傳染病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連串事件影響,人類遭遇沒頂之災的風險高於以往任何時候。

《原子科學家公報》周二(24日)宣布,「末日時鐘」這次更新時間後,距離標誌末日的午夜只差90秒,意味著全球情況更加緊迫,重大危機出現的機率更高,也容易引發更廣泛的後果和更長期的影響。
為了凸顯俄烏戰爭的影響,《公報》首次以俄語和烏克蘭語宣布「末日時鐘」調快的消息,但科學家同時強調,這個倒計時的機制只是衡量風險,不代表人類距離末日的時間,也不能以此推測未來。
《原子科學家公報》主席兼行政總裁布朗森(Rachel Bronson)在聲明中表示,團隊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決定調快「末日時鐘」,而人類也確實生活在前所未有的高危時期,希望美國、北約盟國和烏克蘭政府善用不同的對話渠道,盡其所能降低全球風險。
科學家在1947年的冷戰時期首次提出「末日時鐘」的概念,以午夜12點代表人類遭遇滅絕打擊,當時將時鐘設定在倒數尚餘7分鐘,歷年來因應國際局勢變化而有多次修正,1991年冷戰結束時,最長距離午夜17分鐘。上一次調整時間是在2020年1月,科學家當時將「末日時鐘」調快至距離午夜只有1分零40秒。
《原子科學家公報》的編委包括核子技術、氣候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成員間每年召開2次會議,根據時局討論是否調整「末日時鐘」,參考因素包括全球核武器的數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海水酸鹼度、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等等。
除了俄烏戰爭外,科學家這次還考慮了中國提升核武力量、伊朗增加濃縮鈾存量、朝鮮試射導彈、未來爆發嚴重傳染病、實驗室洩漏病原體、科技破壞全球穩定、氣候變遷惡化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