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面對重大經濟衝擊,中產萎縮變成貧富兩極

0
國家面對重大經濟衝擊,中產萎縮變成貧富兩極
■貧富向兩極發展,迫使中產階層改變生活方式。

美國中產社區正在萎縮。媒體調查發現,國家現時面對的重大經濟衝擊,將不少社區「改頭換面」,有些變成更富貴的住宅地,有些則變成艱難度日的貧民環境,原本可以容納很多人的平民區,更逐漸變成少數有錢人的聚居地。

《紐約時報》報道,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Nashville)是受到經濟衝擊的地區之一,當地居民愈來愈感受到,市場環境已將他們推向不同的經濟對立面。

小時候住在東納什維爾的布羅德納克斯(Ashley Broadnax)憶述,東納什維爾1990年代是個樸素的中產社區,鄰居是普通藍領工人、白領族或教師,以現在的價值計算,超過1/3居民收入在4萬元至7.5萬元之間,足夠過着舒適的生活。

然而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納什維爾的收入分配出現傾斜,半數家庭年收入達10萬元或以上,昔日常見的簡樸房屋,大部分都變成高端住宅。收入中等的教師布羅德納克斯對此感到遙不可及,她2011年搬到租金較相宜的安提阿(Antioch)後,當地房價在2018年幾乎翻了一番,意味要買房就只能搬到更遠的郊區La Vergne,跟她在同一城市工作的人,亦無法負擔原區的居住成本。

納什維爾的情況也不遑多讓,生活在中產社區的家庭比例,在1990年至2020年之間下降了15%,但生活在富裕社區的家庭比例增加了11%,在貧困社區的家庭則增加了4個百分點。收入超過10萬元的家庭人口增長速度,也遠遠快於其他群體,而收入低於4萬元的家庭數目,增加速度是中產家庭的2倍,反映國民收入有愈趨不平等之勢。

住在大都市的家庭之中,只有一半能夠說鄰里收入水平,位處地區中位數的25%範圍內,然而上一代有62%家庭,能夠住在這些中等收入社區。

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專門研究遊民和社會排斥的辛恩教授認為,人們被排擠在外的現象,正在瓦解一些長久以來都是工人階級的社區,原本能夠容納很多人的平民區,近年都逐漸變成少數有錢人的聚居地。

有專家認為,國民不太可能與其他社會經濟階層住在相同社區,因此住房模式的變化等同經濟隔離,而這種經濟隔離又加劇與收入不平等相關的問題。研究人員通常稱這種問題為「鄰里效應」,如果貧困兒童能夠享受富裕社區不成比例的資源份額,例如更好的學校、更多的公園和更多的醫療專業人員,他們其實更有可能攀登社會經濟階梯。

在某種程度上,經濟隔離與中產階級逐漸萎縮的情況會同步進行,地方政府也幾乎沒有採取任何相應措施,反而會投資在吸引高薪工人,取代原有的低收入居民。

電工師傅斯特里特(Michael Street)也是因為負擔不起納什維爾的租金,需要搬到25分鐘車程距離的古德利茨維爾(Goodlettsville)生活,然後每天開車回到納什維爾工作,他說很多房屋已經重建,整個社區變得面目全非。斯特里特還形容,現在的人要麼很窮,要麼很富有,中產階級正被逐步淘汰。

■布羅德納克斯與丈夫看到原來的中產社區變成富裕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