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科學家分析健康成人的血液樣本,首次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s)滲進人體血液,形容發現「令人極度憂慮」。有科學家擔憂微塑膠可能經血管游走全身,損害人體細胞,殘留在人體器官。過往亦有研究顯示,炎症性腸病、 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跟接觸微塑膠有關聯。

微塑膠指直徑少於5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塑膠碎片,存於日常用品。科學家此前曾發現未出生嬰兒的腦部、腸和胎盤,以及成人和嬰兒的糞便殘留微塑膠,卻未有在血液樣本有此發現。但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A)的研究員分析22名健康成人的血液樣本,發現當中17人的血液含微塑膠,比率達77%。雖然血液含微塑膠水平偏低,平均每毫升血液殘留微塑膠約1.6微克,卻屬「可量度」份量。
研究員使用的儀器可找到直徑僅0.0007毫米的微塑膠,結果在50%血液樣本找到製造膠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樣本含有聚苯乙烯(polystyrene,即發泡膠),23%樣本存有製造膠袋和保鮮紙等用品的聚乙烯(polyethylene)。
部分血液樣本含有2種或3種塑料,只有一個樣本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即有機玻璃)。研究員稱,微塑膠是存於生活環境及食物鏈「無處不在的污染物」,經人體吸入或消化後進入血液。
儘管研究員仍未能確定血液含微塑膠如何影響健康,參與研究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毒物學家維薩克(Dick Vethaak)強調研究結果帶來重大突破,問題在於微塑膠會否留在體內,或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等途徑被輸送至特定器官,以及微塑膠濃度是否足以引發疾病。
維薩克提到,過往研究顯示嬰兒糞便的微塑膠含量高於成人達10倍,一般而言,嬰兒吸吮膠奶樽,可能吸入數以百萬計微塑膠,更讓他感到憂心。
有份委託大學進行該項研究的慈善機構「共同海洋」(Common Seas)指出,預計到2040年全球塑膠產量翻一倍,人類有權知道塑膠對健康的影響。科學家日益關注微塑膠對人體的損害,研究顯示塑膠或含有能擬態人類荷爾蒙的化學物,尤其危害兒童;體內積聚塑膠,亦可能直接破壞人體細胞。
英國卡迪夫都會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亞當斯(Rachel Adams)亦說,攝取微塑膠可能引發炎症,而且免疫系統攻擊這類「異物」時,或產生影響健康的免疫反應。此外,亞當斯認為微塑膠通常防水,能跟水銀、二噁英(Dioxin)等非水溶性的有毒金屬或有機污染物結合,一旦積聚於人體內,可引致癌症和生殖及發育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