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感染新冠肺炎後康復的民眾,出現如腦霧、疲憊、咳嗽、睡眠障礙等「長新冠」(Long Covid) 症狀。雖然目前學界對於長新冠的理解仍然不足,但已歸類出6類人較容易罹患長新冠。


研究顯示,長新冠症狀超過200種,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胃腸道系統等,幾乎影響身體的每個部位,嚴重程度不一。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兼「新冠肺炎急性期後團隊」計劃共同主任阿佐拉(Alba Miranda Azola) 說:「『長新冠』是非常龐大症狀的總稱,這是由病人定義、創造的,也就患者將自身情況定義為長新冠,因此導致這個詞包羅萬象。」
然而,透過現有研究,可以歸結出以下6類人比較容易罹患長新冠:
1.反覆感染確診的人
無論其病情嚴重程度如果COVID-19確診後康復,再次染疫未必有利。根據ResearchSquare上發表的研究顯示,每次再感染都會增加長新冠、住院和死亡的風險。
2.感染期間病毒載量高的人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在感染期間病毒載量較高的人,無論症狀輕微或嚴重,都比較可能罹患長新冠。阿佐拉指出,目前已知抗病毒藥物Paxlovid等治療方法,或許未來可以藉由抑制病毒載量來減少這類人罹患長新冠的風險。
3.帶有休眠的「第4型人類皰疹病毒」(EBV) 的人
EBV屬於人類皰疹病毒家族,是最常見的人類病毒之一。據CDC稱,許多人在童年時期就被感染了,但並不自知。這種病毒可能導致單核細胞增多症和慢性疲勞症候群,其與長新冠相似,症狀包括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頭痛等。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體內更可能出現EBV病毒再活化的情形。
4.有自體抗體的人
上述研究還發現,那些有自體抗體的人風險更高。研究人員指出,只有6%具有自體抗體的長新冠患者,在確診之前曾被診斷出罹患有自身免疫疾病。阿佐拉說:「他們的血液中似乎有更多的抗體,但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
5.確診期間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的人
負責治療長新冠患者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肺及重症監護醫學部助理教授賈利亞薩托斯(Panagis Galiatsatos) 認為,有一部分有疲勞和呼吸急促問題的長新冠患者,大腦神經元被新冠病毒損壞後發出訊號,讓身體產生感覺,鼓勵他們尋求更多睡眠和氧氣。他指出,臨床經驗顯示長新冠患者在新冠急性感染期間經常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例如味覺或嗅覺喪失及嚴重的頭痛等。
6.未接種疫苗的人
關於疫苗接種可以降低多少感染長新冠風險,數據不一。阿佐拉說:「有些研究說很多,有些研究說是10%,但整體而言,接種疫苗降低長新冠風險。」
阿佐拉指出,大多數長新冠風險因素都超出我們可控制的範圍,特別是在病毒持續演變,並導致可能再感染之際,我們應該權衡的不只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還有發展為長新冠的風險,「長新冠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與嚴重疾病無關」。因此大眾可以做的就是疫苗接種、戴好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