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近期新冠病毒感染個案大增,但彭博上周引述情人士指,香港政府高級官員內部看法不同,行政長官李家超傾向於11月取消酒店隔離,能在兩場「國際盛事」全球銀行家峰會、國際7人欖球賽顯示香港已正常運行(back in business),但有部分官員不同意11月取消酒店隔離安排,點名提及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希望收緊防疫限制,希望重新開放與內地來往。


事隔數日,被點名的盧寵茂在網誌發文指,報道引用大量「知情人士」消息,「繪形繪聲儼如親歷其境」,更指內部官員在抗疫政策上出現分裂矛盾,令他聯想到內地宮廷內鬥的劇集《延禧攻略》,批評報道賠上傳媒應有的專業精神,在文末又指:
剛好看着天真活潑未足兩歲的幼童跟老師學數數字,見到多少架玩具車,便數多少,堅持求真,不多也不少。秉持準確數據客觀報道,不傳播是非是傳媒專業基礎,否則只會失去得來不易的公信力。
他重申港府問責團隊對整體抗疫政策目標一致,建基於以下5個原則︰
- 不躺平,持續控制確診數字,更好管理風險和提升應變能力,防止醫療系統超出負荷能力
- 減重症和減死亡
- 保護高風險人士,包括「一老一幼」和長期病患者
- 以科學精準的方法識別不同風險級別人士以減低管控人數和管控範圍,容許最多的日常活動和涉及的人數
- 平衡風險和經濟動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維護民生活動和香港的競爭力
盧寵茂在網誌繼而指出,內地在防止疫情造成大量死亡個案方面遠勝於全球是「鐵一般的事實」,內地14億人口至今的新冠死亡個案約為5,200多宗(每百萬人口4宗),以人口比例遠遠低於美國3.3億人口死亡個案超過100萬宗,或英國6,700萬人口死亡個案超過20萬宗(兩國同樣每百萬人口死亡個案約3,000宗)。
彭博有關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目前港府內部傾向於結束針對國際入境隔離措施,而不是恢復與內地暢通來往,因為許多政府中人認為公眾輿論支持開放以提振經濟,但知情人士強調,最終決定最終將取決於每日確診病例數目、死亡人數和公眾看法。
報道分析指,內地10月16日舉行二十大後,香港應該有更多的政治空間來採取調整隔離措施,同時其他因素正在增加香港停止入境隔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