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援助規模擴大,兒童貧困率20年減近6成

0
政府援助規模擴大,兒童貧困率20年減近6成
■美國自1993年以來兒童貧困率下降近60%,關鍵原因正是政府援助規模擴大。

全美的兒童貧困率過去曾經拋離眾多富裕國家,數以百萬計年輕人甚至未能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但最新分析顯示,國家1993年以來兒童貧困率下降近60%,關鍵原因正是政府援助規模擴大。

《紐約時報》報道,1993年時全國近28%的兒童處於貧困狀態,其家庭收入無法滿足基本需求,到了2019年,也就是政府發放新冠疫情紓困金之前,兒童貧困率已跌至約11%,所有州份的兒童貧困率都有所下降,以種族區分,不論是白人、非裔、西裔、亞裔還是原住民或移民家庭,以及單親或雙親家庭的兒童貧困率都明顯下降,而且降幅大致相同,即使面臨嚴重困境的赤貧家庭,減幅亦幾乎相同。

目前全國仍有超過800萬兒童處於貧困之中,儘管各族裔兒童的脫貧速度接近,但非裔與西裔兒童陷入貧窮的機率,仍然是白人兒童的3倍,加上政府定下的貧困線相當低,許多在統計意義上擺脫貧困的家庭,其實仍需掙扎求存。

分析發現兒童脫貧的因素眾多,包括失業率回落、單身母親投身職場的比例提高、州府最低工資增長等,都帶來一定影響,但政府擴大援助才是關鍵。從1990年代開始,政府對工薪家庭的補貼大增,聯邦扶助低收入兒童的總支出增加了一倍,1993年的安全網計劃,令兒童貧困率按年減少了9%,到了2019年,單是政府的各項補助已令兒童貧困人口減少44%,實際相當於650萬兒童。

雖然評論往往批評,安全網計劃經常受到兩黨政治角力影響,但對貧困家庭而言卻能真正帶來變化,每個貧困家庭平均可獲近1.8萬元補助,當中又以1990年代擴大的低薪退稅,又稱薪資所得稅補貼(EITC),以及最近推出的子女稅額抵減(CTC)最為有效。
在2019年,民眾若育有2名子女,並且全職工作領取最低平均工資的話,可以從這2個計劃取得8,300元,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等於1993年援助額的3倍餘。

前總統克林頓在20多年前,簽署由共和黨佔多數國會通過的福利改革法案,並規定領取福利的民眾必須工作後,大多數進步派專家預測,兒童貧困率會出現反彈,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保守派認為,法案促使更多家長投身工作,也成為兒童貧困率下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