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本土首次發現有「殺人蜂」之稱的亞洲大虎頭蜂(Asian giant hornet),不少人擔心大虎頭蜂不但危及民眾安全,對養蜂業也存在威脅,因為大虎頭蜂會攻擊蜜蜂,只是數隻大虎頭蜂便能殲滅整個蜂巢。不過,佛州蜂農及昆蟲學專家卻對此並不擔憂,因為本周傳媒報道「殺人蜂」事件,其實只是發現兩隻大虎頭蜂屍體,而專家指出,大虎頭蜂入侵佛州的可能性,更加是微乎其微。


本星期,美國不少傳媒都有報道「本土首次發現殺人蜂」事件,連中國及香港的媒體也同時轉載。
華盛頓州農業部(Washington Agriculture Department)昆蟲學家史匹席格(Sven-Erik Spicheger)表示,2019年12月,華盛頓州布萊恩市(Blaine)一間民居的主人首先發覺到亞洲大虎頭蜂的出現,不過只是兩隻死蜂。昆蟲學家在當地一直搜尋,至今都找不到蜂巢。
路透社報道,目前科學家還未清楚大虎頭蜂是如何去到西岸華盛頓州布萊恩市,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來自停泊在華盛頓州港口的一艘貨櫃船內。
鄰國加拿大西岸溫哥華島Nanaimo,去年9月發現一個殺人蜂巢,隨即被科學家全數殲滅,北美洲已不見亞洲大虎頭蜂蹤影。
華盛頓州農業部另一名昆蟲學家盧尼(Chris Looney) 指出,沒有殺人蜂「入侵美國」,大虎頭蜂也不會「到處殺人」。
大虎頭蜂可長達2吋,是一般蜜蜂的兩倍多,牠的毒針含神經毒素,可導致心臟停頓和過敏性休克,可以殺死其他動物甚至人類。《紐約時報》報道,在日本,亞洲大黃蜂一年可造成多達50人的死亡。。
大虎頭蜂主要棲息在東南亞、日本、中國及台灣等地。加拿大昆蟲學家貝魯比(Conrad Bérubé),是去年溫哥華島Nanaimo殲滅大虎頭蜂蜂巢的團隊一員。他本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當時被大虎頭蜂襲擊,他穿上的一般防蜂裝備也被刺穿,「(被叮)就像把燒紅的圖釘刺入我的身體一樣」,他共被螫了7次,幸好沒有生命危險。
斯匹席格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大虎頭蜂因為體型大,可以連續多次螫人,注入毒液。毒液本身毒性相當強,會導致傷口周圍局部壞死及被侵蝕。」
根據資料顯示,大部分人被大虎頭蜂螫一至兩次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被螫多次,壞死細胞和毒液會開始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器官,可導致喪命。
殺人蜂最大的威脅,在於危及農業及養蜂業,因為大虎頭蜂會攻擊蜜蜂,在數個小時之內,幾隻大虎頭蜂就能夠殲滅一整個蜂巢。按華盛頓州農業部網站所指,大虎頭蜂在進入「屠殺階段」時,會以斷頭方式殺害蜜蜂,然後把蜂巢當自己家一樣捍衛,並拿幼蜂餵食自己的下一代。
佛州共有近5,000個註冊蜂農,管理63萬個蜂箱,盛產優質蜂蜜;本州農作物亦倚靠牠們傳播花粉。然而,本州養蜂農戶對殺人蜂毫不憂慮。
中佛州Winter Haven市的養蜂埸Bee Serious東主德林加,本身亦是滅蟲專家。他表示,大虎頭蜂根本無可能由西北部華盛頓州一直繁殖到西南州份。
「就算大虎頭蜂現在出現於佛州,我們也有消滅牠們的方法。」德林加說。
佛羅里達州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蜜蜂研究及外展實驗室(Honey Be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Lab)主任胡艾米(Amy Vu)指出,若人類不加阻攔,大虎頭蜂以自然途徑繁殖遷徙,估計要100至200年才能橫越美洲南下到達佛州。
■趙冬兒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