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裔關注團體表示,雖然人口普查局早前形容,最新一輪調查可能高估了亞裔人數,但這個結論未必符合事實,族群內不少人不諳英語,未必會使用互聯網,也有不少貧困和難民家庭,聯邦政府以此調整撥款的話,可能影響亞裔福祉。

據NBC報道, 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發展幹事何霖英(音譯,Linying He)受訪時表示,亞裔族群的貧富懸殊程度在各個族群中居冠,英語能力的差異也極為明顯,政府一旦更改政策,將令基層同胞受到衝擊。她解釋,經濟條件較差、抵美時間不久的人往往會被遺漏,這類民眾也需英語能力較差,接觸互聯網的機會有限,又或者家庭收入偏低,成員之中也有幼童、難民等,未必會注意普查或懂得回應。
有見及此,何霖英呼籲政府不要因為普查結果而調整對亞裔的撥款,以及發出投票通知書等政府文件時,繼續採用翻譯版本,否則只會令弱勢民眾被排除在外。
亞裔和太平洋島裔數據(AAPI Data)的常務董事霍華德.冼(Howard Shin)亦表示,就算亞裔人口被高估,外界也不能一次推斷這個族群生活優渥,相當比例的同胞不明白普查的意義,也容易因為言語不通而未列入統計。霍華德.冼繼而解釋說,部分亞裔以為普查會影響公民或居留權申請,因此懷有抗拒心態,關注團體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希望消除社區的疑慮。
人口普查局日前表示,2020年人口普查期間,亞裔人口被高估2.62%,理由是某些地區集中居住了大量留學生或僑民,導致整體計算偏差。但也有論者表示,普查後的問卷調查(Post-Enumeration Survey,簡稱PES)只用英文進行,對部分亞裔居民容易造成不便。
根據聯邦政府的定義,「亞裔」的範圍覆蓋華裔、日裔、韓裔、印度裔等不同族群,彼此之間的經濟狀況可以有天淵之別,例如緬甸裔的貧窮率高達39%,但印度裔的貧窮率只有8%。為此至少5州已通過法案,獨立向亞裔族群收集數據,希望更準確地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