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憫農》教導人們珍惜食物,但有研究顯示,美國人每年將1/3已購買的食物白白浪費,感恩節和新年假期之間尤其嚴重。有專家指,減少浪費既可省錢、減少其他人捱餓,也可保護自然資源和減緩氣候變化。

史丹福大學的數據顯示,國民在感恩節到新年假期扔掉的垃圾,與其他時間比較明顯多25%,相當於每星期額外扔掉大約100萬噸垃圾。環保局(EPA)數據也指,城市固體廢物之中有24%屬於食物,4口之家每年會因剩食而平均損失大約1,500元,這筆損失還沒將近期食品價格上漲計算在內。
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環境及發展經濟學系教授羅伊專門關注食物浪費問題,他說每逢假期人們就會開懷大吃,並且準備大量應節菜餚,他推算國民每年將1/3已購買的食物白白浪費,數量相當於每人每天丟掉1,250卡路里的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每當食物變質,用於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準備食物的土地、勞動力、水、化學品和能源也會被浪費。
資料顯示,食物垃圾佔全國垃圾堆填場空間近25%,食物掩埋後就會分解,產生強效溫室氣體甲烷。
國民浪費食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相當於3,260萬輛汽車的排放量,聯邦政府因此制定目標,在2030年將食物浪費減少50%。事實上,國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減少浪費食物,例如將剩菜或多餘食物帶回家。有幾個手機應用和食譜網站,都有教導網民利用剩菜變成全新佳餚,藉此珍惜食物和節省開支。
將多餘的食物冷凍起來留待下次食用,或者將剩食直接堆肥也是解決方法。將有機材料堆肥到土壤,雖然無法減少原本產生的廢物量,但卻可以減少填埋垃圾和製造新資源。將未經處理的食物捐給食物銀行、慈善廚房或其他慈善機構,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也可讓人們下次準備食物時,更加注意份量和購買的食材。
食物從農場到放上餐桌,可能要經過大約1,500哩路程,因此使用當地種植的食物或食材,有助減少碳足跡。惜食習慣也可以從教育入手,學校可以將食物相關的題材加插在家庭經濟學。生物課則教導黴菌的形成原因,數學也可教導擴大或減少食譜份量的計算方法。
手機應用Fridge Night也是消費者自我教育的機會,這個應用會透過巧妙的遊戲化體驗,挑戰和指導消費者每星期從雪櫃、冷凍櫃和食物儲藏室食物烹煮多一頓飯的方法。
政府部門也可以推出措施,懲罰浪費食物的人。以韓國為例,當地政府已經開始對家庭浪費的食物徵稅,包括要求民眾將剩食放入特別收費的垃圾袋。
有分析指,每公斤6仙的小額稅收,相當於每個家庭每年額外支付12元,有助減少家庭垃圾接近20%。
最近的研究發現,新冠疫情期間不少人都在廚房大顯身手,浪費的食物明顯減少,但回復以往生活模式後,繁忙的日程安排和外出就餐等日常活動,使浪費問題重新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