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效社安號亦獲援助,54億小企補貼發放可疑

0
無有效社安號亦獲援助,54億小企補貼發放可疑
■美國政府將持續追查「薪酬保障計劃」(PPP)詐騙案。

監管機構再次揭發懷疑騙取新冠疫情援助金的事件,大批小型企業在未提供有效社安號的情況下,竟然領取了54億元,反映前朝特朗普政府可能審批草率。國會監督委員會本周將舉行聽證會檢討問題。

《華盛頓郵報》報道,自2020年春季疫情爆發以來,聯邦政府撥出近5萬億元協助受影響的民眾和企業,期間屢屢傳出涉嫌詐騙。負責調查的「疫情回應責任委員會」(Pandemic Response Accountability Committee,PRAC)30日發表最新報告,批評小企業管理局(SBA)審批「薪酬保障計劃」(PPP)和「經濟災難受損貸款計劃」(EIDL)時,沒有盡責防止騙徒用虛假社安號犯案。

上述兩項計劃共發放近1萬億元貸款及援助,本意是讓生意受創的企業度過難關,但PRAC重新審核超過3,300萬宗申請後,發現逾22萬宗缺乏有效社安號,包括號碼不實、相關的姓名與出生日期不符等,但接近7萬宗仍在2020年4月至10月期間領取了54億元貸款。

負責監督聯邦抗疫援助的白宮高級顧問斯佩靈(Gene Sperling)說,報告揭發前朝政府把關不嚴,而拜登政府已致力重整援助計劃,實施嚴格的防範機制。

在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政府監督問責委員會將於2月1日舉行首場聽證會,聽取PRAC主席霍洛維茨(Michael Horowitz)的證供。委員會主席科默(James Comer)認為,「薪酬保障計劃」將是討論重點之一。同是共和黨籍的小企業委員會主席威廉斯(Roger Williams)則說,議員將了解行政部門犯錯的原因。

而在參院,兩名共和黨議員恩斯特(Joni Ernst)和保羅(Rand Paul)也已致函小企業管理局,要求全面檢討過失。

小企業管理局在疫情期間迅速派發資金,雖然協助數以百萬計公司逃過破產厄運,但工作草率亦受人詬病,包括讓本土騙徒和外國犯罪集團乘虛而入,又向不應獲得援助的大企業發放援助等。據悉,部門倚賴外判公司協助覆核申請,但卻未有盡職監督,導致數以十億計的公帑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