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政府在3年前的3月11日,因為對抗新冠疫情而封城,但總統拜登今年再沒有像過去2年般,環繞疫情發表演說,可見白宮已轉移焦點。調查亦顯示,普遍民眾同樣記憶漸淡,雖然專家提醒仍有人染疫身亡,社會不應完全掉以輕心,但隨著疫苗及療法進步,相信恢復常態將是大勢所趨。

《華爾街日報》報道,拜登在過去2年紀念日都有高調舉動,去年全國逐漸復甦之際,他便推出《美國救援法案》提振經濟,雖然現在每周仍有約2,000人死於疫情,但白宮上一次召開專家會議已是7個月前。至於拜登本人,去年10月以來也再未發表有關疫情的演說,甚至在上月的國情咨文中稱新冠病毒已「不再控制我們」,聯邦政府也定於5月11日正式解除國家緊急狀態和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白宮對抗新冠的協調專員賈哈(Ashish Jha)解釋,拜登2年前上任時「將疫情視為頭等大事」,當時每天3,000至4,000人喪生,疫情也嚴重破壞民眾日常生活,雖然新冠病毒尚未離開,也依然有人染病死亡,「但其破壞程度已明顯降低」。
而在民間也有類似的轉變。2月份民調顯示,只有26%受訪者認為,抗疫是總統和國會議員的首要工作,比例較去年同期的60%明顯降低。
對於政府應否繼續嚴陣以待,公共衛生專家有不同看法,部分專家認為目前的死亡數字依然頗高,政府不應宣布疫情消失,但也有專家認為,企業和學校已活動復常,政府長期如臨大敵的話,只會導致民眾麻木,一旦發現新的致命變種,無法再引起各界的關注。
另一點需要考慮的是,政府和公職人員也要衡量財政成本及政治意願,行政部門要求國會撥款100億元,資助疫苗和療法研究,但眾議院拒絕通過法案,質疑社會正在逐漸復常,為何政府需增加撥款。
拜登上周發布財政預算案時,也未要求國會增加抗疫撥款,可見白宮希望從此卸下重擔,讓巿場和企業自行調節。此外,新一屆眾議院在共和黨控制下,一方面打算強調監督拜登政府的抗疫政策,另一方面也希望追查病毒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