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貨膨脹持續居高不下,療養院和護理機構因為食品、電力、保險、工資等成本上漲,普遍提高了服務價格,實際增幅因地區和護理類型各異,但是部分加幅超過10%,這種現象已令長者及其家屬面對沉重壓力。


《華爾街日報》報道,伊利諾州的69歲民眾加洛(Dan Gallo)表示,其92歲母親患有失智症,一直住在惠頓(Wheaton)的護理社區,最近他便收到中心通知,母親只有1間睡房的小公寓需要每天加價25元,每月相當於大約750元,這樣的支出「有多少家庭能負擔」?
加洛補充說,母親的每月護理費今年已增加10.2%,預計明年還要上調9.7%,考慮到老人只靠退休金、社安金和積蓄生活,未來家中可能需另覓養老社區。
專業投資銀行Ziegler的調查顯示,去年護老機構平均月費上漲了4.4%,最高達到12%,而勞工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反映,從去年8月至今年8月間,民眾在療養院和成人日托服務支出增加了4.8%。
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研究則預料,1,100萬名年齡在75 歲以上、家庭收入只是中等的長者,到了明年可能無法承擔這筆費用,由於這類民眾往往不符合醫療補助(Medicaid)的資格,一旦生病或遇到意外開支,家庭更難以應付。
加州55歲的麥金(Maura McGinn)也說,其84歲母親住在三藩市的非營利養老社區,但今夏1個月就耗費了家人1.9萬元,原因是院方認為母親容易跌倒,進出需私人看護照顧,所以支出比預期高了1萬元。
對於這個現象,亞利桑那州協助民眾尋找養老服務的顧問公司 Assisted Living Locators建議,子女如果遇到困難,可讓父母轉到收費較便宜的房間,或減少靠員工派藥的次數,從而減省開支。營運270個養老社區的公司Sunrise也表示,長者可以了解自己能否申請政府福利,必要時尋找室友共住攤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