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期間民眾逐漸養成遙距看診的習慣,醫療界也為此開始調整服務。但媒體調查發現,部分病人透過網絡或發送信息問診時,可能涉及複雜問題,醫生無法三言兩語回答,然而相關的收費標準又欠清晰,導致費用可能有重大差異。病人權益組織憂慮,現象或會阻礙民眾求診。


美聯社報道,過去3年因為疫情爆發,加上聯邦放寬網上醫療服務的規管,愈來愈多門診服務轉而使用電腦或電話。美國醫學會主席雷斯力克(Jack Resneck)表示,現在已有新開診所集中提供網上服務,病人可以隨時向醫生發送信息,然而醫生有時每天需處理數十宗查詢,「根本沒有時間完成(任務)」。
以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醫院為例,院方推出遙距問診服務後,1年內接收的電郵查詢個案達90萬宗,總共涉及300萬封郵件,因此從去年11月開始收費,最終1.4%的郵件即1.3萬封需要繳費。
根據目前的標準,病人若只是預約、取藥,或在看診後1周內要求醫生跟進,都無需繳納費用,但向醫生發送照片、查詢具體病徵或要求更改處方,院方就會收費。
每間醫院的收費也有所不同,再結合病人是否享受保險覆蓋,實際支付的款項也因人而異,享有聯邦Medicare的民眾,訊息問診可能只需要3元,但沒有保險的就可能要付 160元。
某些醫療機構也會設定收費問診時間,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上月便推出計劃,購有私家保險的病人發送訊息可收50元,芝加哥的西北醫療服務(Northwestern Medicine)則表示,只向不到1%的信息徵費,但費用可達35元。
據悉,很多醫療機構使用網上看診平台「MyChart. Epic」,系統並不會追蹤院方是否收費,外界也無從知道平台有否分賬。
「病人權益倡議」(Patient Rights Advocate)組織表示,目前的現象容易導致病人卻步,無法改善的話將令整體醫療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