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開始減褪,目前已有多個國家防疫鬆綁。丹麥2月1日起成為歐盟第一個解除國內近乎所有防疫限制的國家,英、法、瑞典及韓國也紛紛鬆綁,開始轉向與病毒共存。在美國,單日新增確診與住院開始降溫,除共和黨執政的「紅州」早就禁止或放鬆防疫限制,防疫態度相對較謹慎的傳統民主黨「藍州」也紛紛撤銷口罩強制令;白宮最高防疫專家福西說,美國「已在通往常態之路」。
以下彙整各國鬆綁情況:

● 美國
數據顯示,美國新增新冠病例數自1月中旬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近日日均新增病例數降至25萬宗以下,遠低於1月中旬峰值時期的80萬宗。
平均住院個案也下降25%,至每日平均13,000宗,而滯後死亡個案則微跌3%,至每日2,400宗。
佛州周三 (9日) 僅錄得9,881宗新增病例,滯後最少3星期的死亡個案報854宗。
白宮目前仍未制定防疫「退場」計劃,但多個州份已等不及並自行撤除學校或室內的口罩令。新澤西和加州等州份日前已公佈,將陸續解除口罩令,紐約州、伊利諾伊和麻省周三也宣佈加入各州,撤除口罩令。
以上各州除了麻省,其餘都屬民主黨籍的州長,而佛州等共和黨籍州長則一直禁止實施口罩令。
紐約州長霍赫爾更稱,從周四(10日)起進入大部分公眾室內場所毋須戴口罩或展示已接種新冠疫苗證明。霍赫爾在記者會宣佈上述鬆綁措施時稱,「在經歷漫長兩年後,這是我們一直等待的巨大進展。疫情雖未結束,但正朝着非常、非常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全美人口最多城市紐約市,市長亞當斯表示不會跟隨州政府放寬防疫限制,進入餐廳、健身室、戲院和其他室內場所仍須證明已接種疫苗。
在麻省,學生、教師和學校職員2月28日起將毋須在校內戴口罩,州長貝克表示,較疫情爆發初期,已有更多方法應對新冠病毒,又指兒童感染病毒後也很少發展成重症,而麻省亦是全國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率第二高州份。他指,「是時候讓我們孩子回復正常。」不過,他強調麻省各校區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戴口罩。
紐約州方面,霍赫爾指,將在下月首個星期,即學生結束春假後,決定是否取消學校的口罩令,將視乎屆時的確診數目和其他因素。
● 英國
英國首相約翰遜9日宣佈,如感染率保持穩定,本月底英格蘭將宣佈取消確診後必須自我隔離的規定。
約翰遜原訂3月24日取消自我隔離規定,但他告訴國會議員,計劃2月底國會結束休會開議的第一天說明與病毒共存策略,「希望能整整提前一個月,取消國內最後防疫限制,包括要求檢測陽性者自我隔離的規定」。
英格蘭地區到1月底已幾乎全面取消所有限制,如今在密閉場所已不需要戴口罩,疫苗護照計劃也遭擱置。
● 歐洲
*丹麥
丹麥2月1日起揮別口罩和健康通行證,成為歐盟第一個解除國內近乎所有防疫限制的國家。現在丹麥只在邊境為來自申根區以外國家且未施打疫苗的旅客,制定少數防疫限制。
丹麥去年9月至11月首度嘗試解除限制後,如今再度放棄防疫檢查,酒吧、餐廳營業時間也不再受限。
*瑞典
歐洲新聞台(Euronews)指出,有鑒疫情因Omicron高傳染、低重症而進入「新階段」,瑞典從9日起解除近乎所有國內的防疫限制。酒吧、餐廳無需再提前於晚間11時打烊,聚會相關規定也鬆綁,進入公共場所不再要求疫苗接種證明,頂多建議尖峰時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要戴口罩。
*挪威
歐洲新聞台指出,在總理斯特勒表明社會已需與病毒共存後,挪威很快會跟進瑞典腳步解除大部分國內防疫限制。
挪威1月時就已宣佈入境隔離撤銷,即便沒打疫苗,入境挪威不需自我隔離,但強調未打疫苗的旅客在抵達挪威前仍須先做篩檢。
*德國
儘管單日新增確診仍高企,德國的染疫病死與確診住院相對低得多,一些邦正陸續鬆綁諸如宵禁、室內用餐及購物防疫限制等,聯邦與各邦官員訂於下周開會,協調鬆綁措施。聯邦衛生部已示意,不用等到4月17日復活節就會大幅鬆綁。
*法國
總理卡斯特克斯1月20日已宣佈,2月2日起解除音樂廳、體育賽事的觀眾容納限制,2月2日起室外也無須再戴口罩,夜總會等也可恢復營業。
● 韓國
由於醫療體系快被激增的Omicron確診例壓垮,韓國9日宣佈放棄疫情以來他們所自豪的「追蹤、檢測、治療」的清零防疫模式。
衛生官員表示,新的防疫措施從2月起分階段上路,會把資源重新聚焦於最脆弱族群。以檢測為例,將優先檢測60歲以上族群。
此外,之前只要確診一律會被送到一處公家防疫中心治療與隔離,如今無症狀確診者改採居家隔離。
根據新作法,60歲以下且沒有慢性病的確診者,將改採自我健康監測,同一家庭的成員也可自由外出採買。病毒篩檢陽性但7天後已無症狀者,離開隔離所前也不需再做PCR檢測。原本負責監控隔離者的衛生人員將重新部署,以協助重症者家庭治療。
有鑒各國陸續棄守,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2月1日在日內瓦總部警告,無論是要舉白旗或宣告戰勝疫情,都還為時尚早,畢竟Omicron傳染率極高、死亡率也不低。Omicron現蹤十多周以來,全球通報逾9000萬例確診,比2020全年確診還多,多數地區病故都在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