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稱環境開放、機會豐富、熱情與才能比學歷重要的美國,卻爆出名人賄賂、作弊好讓子女進入名校的醜聞。這些父母心裏在想什麼,孩子為何非上名校不可?美國社會浮現那些價值觀危機?
家長的影響力確實會大幅左右學生的入學申請,作弊只是冰山一角。有些人捐好幾百萬美元給學校蓋大樓,或利用人脈施壓校長等等,在入學的競賽中,公平競爭的界線一直很模糊,不過明目張膽作弊還是首次曝露出來。
「富爸媽因大學入學弊案被起訴!」《華爾街日報》難得用社會、教育新聞上頭版頭條,還連著幾版特別報道。因為涉案的多是平常以名人之姿,出現在這份報紙的跨國企業CEO與高管、私募基金的合夥人、荷李活明星、甚至知名律師。由此不難想像,這件集體弊案對美國社會的衝擊與象徵意義。
第一波被起訴的33對家長,至少花了2,500萬元,賄賂考官、學校審查人員、教練、偽造文書、找考試槍手,讓子女進入耶魯、史丹福、南加大等名校。在亞洲傳言不重視學歷、天生我才必有用、熱情與才能更重要的美國,升學壓力有多大?
「我每年都看到孩子跟父母冷戰、或雙六在我面前吵起來,因為父母想要孩子上名校,家庭壓力大到要爆炸,」一名公立高中輔導老師在學校的升學座談告訴家長。明明孩子12年級才要申請大學,但是10年級一開學,就有父母頻頻問學校升大學的事。經驗豐富的學校,從10年級就開始召集全部家長說明,還有分組座談,提早讓每個學生、家長都有專人輔導升學。
他們不只要上大學,更要竭盡所能的擠進名校。為什麼?
名校光環的「投資報酬率」
《華爾街日報》分析,這個事件反映了當代父母面對全球化與競爭壓力,無可言喻的焦慮。
首先,名校仍有重要的象徵性意義,而且學歷的光環將伴隨一生。
尤其在各行業、各種專業都快速變化時,在美國,名校至少是相對有用的保障,讓孩子一出社會就有比較好的機會與收入。
加上名校的學生多以聰明著稱,師資與研究也名列前茅。這彷彿在畢業生身上貼一張尖子標籤,告訴大家,他們在不確定的時代中,不僅受過良好、先進的訓練,更懂得快速學習與應變。
近年美國學費漲勢驚人,名校更彷彿是另一種「投資報酬率」的保證。為了負擔學費,許多美國大學生一畢業就背負數10萬元的學生貸款。根據薪資研究資訊PayScale的統計,投資在史丹福、普林斯頓等名校學歷,20年後約可得到80萬元的回報,這是一般地區性州立大學的3倍以上。所以,如果能讀名校,付出的貸款與利息顯得更有價值。
而對很多名校畢業的家長而言,這也象徵一種家庭傳承。在過去,很多家庭會將財富、中小企業傳給下一代,但是現在很多人到大企業任職,沒有家庭企業可以傳給後代,很多父母就想辦法讓孩子考進名校,將學位當做禮物送給孩子。
然而,明星學校的大門愈來愈窄。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名校也錄取愈來愈多外國學生,對外公告的錄取率,常常都不到6%,學生的SAT、ACT等入學考試成績,更非常接近、或完全滿分。如果學業成績不佳,另一種擠進這些窄門的方式,就要憑運動員資格入學,或是父母大量捐款。但這些方法都不能保證進名校。
焦慮的父母,跟亞洲一樣,因此成為在孩子頭上盤旋的直升機。為了在SAT、ACT等大學入學考試或在校成績獲得高分,由哈佛畢業生創立的連鎖補習班C2 Education迅速擴張,200個小時的補習費,要耗資約13,000元。父母幫小孩填寫大學申請文件也時有所聞,甚至在孩子的文件上誤填自己的資料,鬧出笑話。
父母失心瘋 鋌而走「側門」
這宗入學舞弊案的主謀辛格(William Rick Singer),就看準這些家長心態而有機可乘。他說,要進名校可以靠實力走正門,或靠捐款、拉關係走後門,但都沒有絕對保證,他提供的是有絕對保證的「側門」。他指使家長透過基金會匯款給入學審查人士,或假造申請學生的運動員資格證明,甚至透過買通醫生證明,讓學生得以到特殊試場延長考試,或買通SAT、ACT等考試的監考官讓人代考、或竄改學生的答案,讓學生獲得考試高分或取得名校門票。這每一個家庭的花費,從數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
焦急、鋌而走險的父母,對照孩子的態度,更顯出這些富裕家庭的價值觀與代溝。辛格說,學生被蒙在鼓裏,並不知道他們是走偏門入學。他們就像一般孩子一樣去考試、申請,不知道被竄改的後台作業。顯然,大人也清楚這是不該做的事,不敢讓孩子知道。
也有孩子進了名校,卻未必珍惜。主演《歡樂滿屋》(Full House)處境喜劇的電視女星洛莉路格林(Lori Loughlin)夫婦透過辛格,共花了50萬元讓兩個孩子進入南加大,但是她擁有200萬人訂閱YouTube、130萬人追隨Instagram的18歲女兒(Olivia Jade Giannulli)卻在社群媒體自爆無心向學,「你們都知道,我從來不在乎學校。」她直言,上大學主要是因為沒上大學的父母所期望,而她很上大學最興奮的是,可以看球賽和參加派對。

但最令人唏噓的是大人的價值觀。檢控官公開的起訴文件長達204頁,其中許多家長被竊聽的對話內容令人匪夷所思。擔任知名跨國律師事務所Willkie Farr & Gallagher聯席主席戈登(Gordon Caplan)知法犯法,花了75,000元幫女兒獲得假的ACT成績,他竟然說:「老實說,我不擔心這件事的道德問題。我擔心的是,如果她被抓到了,她就完了。」
不惜作弊也要把孩子搞進名校的家長,搞錯了什麼?《華盛頓郵報》不無嘲諷地表示,入讀名校是很重要,但並沒有研究證實進入知名學府能扭轉你孩子的一生,尤其家長已經有錢有勢,有能力為孩子鋪好人生的康莊大道。這些家長圖謀的不一定是教育品質,而是人脈。
然而研究指出,學業能力差不多的孩子,一生所得不會因為進不進名校而有極大差異。在大學的4年,讓一個青少年長成大人,而靠作弊入學的孩子,畢業後面對新的挑戰,還能繼續靠作弊闖關嗎? 撰文:黃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