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熱浪席捲歐美,高溫頻破紀錄,各地乾旱、野火等慘況頻傳。《華盛頓郵報》引述專家過去預測指出,隨着溫室效應加劇,未來極端氣候恐更嚴峻。

《華盛頓郵報》周三(20日)報道,嚴酷熱浪正炙烤美國與大部分全球各地,英國19日在倫敦希斯洛機場(London Heathrow Airport)錄得到攝氏40度高溫,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天,中亞大部分地區目前比正常氣溫高出近20度。
在美國,南從德州北迄北達科他州,18日都測出超過38度氣溫,19日美國更有逾1億人收到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的高溫警告。但美國目前情況相比1936年夏天大部分中部地區的遭遇仍屬小巫見大巫。
當年最熱時,北達科他州甚至比死亡谷(Death Valley,美國最熱地區)的盛夏還熱,熱到可以當街煎牛排。廢棄的車輛半埋入灼熱黃沙、田裡滿是乾死的作物,漫天沙塵下無人城鎮彷彿鬼域等場景時有所見。
美國1936年發生的致命熱浪最北曾擴及至加拿大,當時死因與熱浪相關者估計達5,000人,甚至在北達科他州斯蒂爾縣(Steele, N.D.)測得約攝氏50度的高溫紀錄,當年7月仍是美國史上最熱月份。
然而在1936年的酷暑前,北美才經歷當時破紀錄的寒冬。北達科他州的魔鬼湖城(Devil’s Lake)當年2月降至將近攝氏零下30度,伊利諾河(Illinois River)的河面冰層厚達近50公分,而從1780年以來僅凍結過7次的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更是完全冰封。
但1936年當時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是今日的1/6,顯然當年極端熱浪另有成因。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研究人員2015年判定1936年美國熱浪的主要成因在於海洋,尤其是海平面的高溫。
從阿拉斯加灣到洛杉磯的太平洋地區,與緬因州和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間的芬迪灣(Bay of Fundy)同時變暖。澳洲研究會(ARC)旗下「氣候系統科學卓越中心」(The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limate System Science)專家多納特(Markus Donat)說:「兩地的海洋同時升溫,降低春季降雨量,為後來美國中心地區的酷熱高溫創造絕佳條件。」
假如1936當年造成酷暑的氣候條件在今日再現,料將帶來更嚴峻後果。多納特當時預測「如果在相同條件薈萃下未來再發生海洋暖化,受當前氣候變遷影響,屆時溫度恐帶來更毀滅性影響,創造史無前例高溫。」
截至今日,熱浪仍是美國最致命的「天氣殺手」;相較龍捲風、颶風或洪災,酷熱平均每年帶來更高的死亡人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