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藥平均加價3成, 遠高於8.6%通脹率

0
處方藥平均加價3成, 遠高於8.6%通脹率

衛生部發表最新報告,表示在2021至2022年間,全國超過1,200種處方藥大幅漲價,平均增幅達到31.6%,即使與令人吃驚的8.6%通脹率相比,也明顯高出數倍。

衛生部在9月30日發表的報告顯示,從去年7月到今年7月間,共有1,216種藥物的漲價比例超越通脹,在統計的藥物中佔比1%。根據官方紀錄,當中大多數藥物的加價時間都是在今年1月及7月。

令人尤其無奈的是,就算現在百物騰貴,但和藥價升幅相比,整體通脹竟然只是小巫見大巫。以普通抗真菌藥物「氟康唑」(Fluconazole)為例,其150毫克的片劑價格從2元升至28元,足足達到14倍。此外淋巴瘤藥物Tectartus、Yescarta 和 Zevalin,以及糖尿病藥物Korylm等,即使加幅不高,但因價格本身已經昂貴,因此輕微調整也會造成巨大的金額差異。

對於這個現象,白宮表示這次羅列的1,216種藥物漲價,都可能在《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生效後受到約束。衛生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也在聲明中稱,近年處方藥價格飛漲,但全國家庭很快就可迎來轉機,民眾不應在用藥、購買糧食等基本民生之間作出取捨。

衛生部的報告又說,在扣除退稅之前,去年全國的處方藥開支為6,030億元,這方面的增長主要由於藥價上升,民眾用藥數量增加反而是其次。

根據時間表,這次政府發佈藥價報告,恰逢《降低通脹法案》其中1項新規定生效前夕。條文要求藥廠在加價幅度超過通脹時,必須向Medicare繳付部分費用,藉此消除部分加價誘因。此外《減低通脹法案》也授權,聯邦從2026年開始代表消費者與藥廠議價,並對某些藥物價格設置上限。

分析表示,隨着中期選舉臨近,拜登政府積極宣傳民主黨在醫療等方面的施政成效。但製藥行業批評,新措施影響民眾選擇,也不利業界研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