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發佈2021年的數據,從中可見民眾平均花在食品、衣服、醫療服務方面的花費,比之前年增加約1,500元,不過平均繳交的稅務金額卻減少 400元。此消彼長之下,民眾在稅務和其他生活開支的差額,已縮小至近年最小差距。評論形容,生活成本上升仍引起民間憂慮,情況顯示民生的開支上升的比率已高過收入的升幅。

勞工統計局發表最新報告,按「消費者單位」計算了民眾在生活和稅務的指出,按照官方的定義,每個單位指財政獨立的家庭或個人,在2021年全國共有13.3萬餘個消費者單位。
統計數據發現,每個消費者單位去年平均使用1.55萬元,用於購買食品、衣服或醫療服務,金額比之前1年的大約1.4萬元多出約1,500元。
分類計算的話,民眾去年的食品開支大約8,200元;衣服開支約1,750元;醫療服務開支約5,400元。與此同時,每個消費者單位繳交的州或聯邦稅、社會福利、物業稅等方面的金額為1.67萬餘元,比之前1年的1.71萬元減少。
比較稅負和生活開支的話,兩者的差額現在只有大約1,200多元,比之前一年的3,200元減少超過一半,也是2017年創下2,200元紀錄之後,最低的單年數字。
同樣以每個消費者單位計算,去年每個單位的平均收入上升3.7%,實際達到8.7萬餘元,但平均開支升幅達到9.1%,實際接近6.7萬元。報告表示,全國通脹率持續居高不下,民眾收入的增加幅度已經無法追上生活成本的上升速度。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發現,現在56%的受訪民眾表示,因為通脹而家庭遇到財政困難,比例較1月的49%顯著上升,另外6,900萬戶家庭表示會因此縮減開支。在調查獲得的1,570個回應當中,12%民眾表示家中有「嚴重困難」,甚至導致生活質素下降,比例同樣高於今年初的9%,上升速度令人憂慮。
最受影響的是基層人士,家庭年收入不足4.8萬元的受訪者中,26%表示受通脹打擊,但報告表示,中產甚至富裕階層也會感受到影響,相信中期選舉來臨時,經濟和通脹問題仍會成為選民最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