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普遍不諳尖端科技,監管人工智能力不從心

0
議員普遍不諳尖端科技,監管人工智能力不從心
■美國放慢監管尖端科技腳步,任由矽谷企業自由競爭。

人工智能各項應用逐漸普及,奈何國會議員理解這種新事物的速度,遠遠追不上技術發展,因此立法也面對重重困難,即使有歐盟的相關法例可以參考,但恐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美國本土落實。

《紐約時報》報道,聊天應用ChatGPT大行其道後,民主黨籍眾議員劉雲平(Ted Lieu)初步接觸後公開撰文,形容人工智能模仿人類寫作的能力讓人吃驚,同屬民主黨的眾議員奧金克洛斯(Jake Auchincloss)更進一步,以聊天應用為自己撰寫講辭,希望藉此引起同僚關注,繼而設法監管。

雖然部分議員開始大聲疾呼,但參眾兩院至今未有實質行動,甚至一度提上議程、約束人工智能識別人臉的提案也未有進展。國會內唯一擁有人工智能碩士學位的共和黨籍眾議員奧伯諾爾特(Jay Obernolte)形容,關鍵在於同僚根本不了解這個議題,他自己就曾花費大量時間,向別人解釋人工智能牽涉的風險。

其實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民選官員不熟悉尖端科技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至於行業發展的速度遠遠拋離立法進程,此外,業界也希望國會暫時不要插手,原因是美國正與中國競逐人工智能領導地位,障礙愈少愈對研發有利,因此華盛頓政壇也暫時置身事外,任由矽谷企業自由競爭。

在美國放慢監管腳步、全球在這方面幾乎處於空白的同時,歐盟已經率先擔當先驅角色。歐洲議會的議員早在2021年已經建議,需要因應人工智能立法,約束人臉識別技術,同時保障重大公共設施免受入侵,預料這個立法年度便可通過法案,據悉條文將要求相關廠商,評估人工智能對人類健康和安全的影響,企業一旦違法,罰款額最高可達其全球盈利的6%。

歐盟希望,社會在儘量善用人工智能的同時,也能將風險減到最低。對於歐洲的成果,已經開始學習人工智能的民主黨籍眾議員拜爾(Don Beyer)表示,華府會參考歐盟的法案,但無論是理解條文還是自行立法,過程都需要時間。

我要留言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