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重通脹持續兼經濟前景不明,令普通家庭叫苦連天,但一些本就「超級節儉」(super frugal)的家庭卻生逢其時,平日節衣縮食的習慣終能大派用場,甚至能讓同胞借鏡度過困迫。

《華爾街日報》報道,為了對抗不斷飆升的物價,部分家庭多年來想方設法,盡一切可能節省開支,即使購買必須用品時,也會從批發商處選擇包裝損壞而減價的「次品」,或者定下「暫停消費月」,約束自己只購買必不可少的用品,日常審度開支更是家常便飯。
市場研究中心The NPD Group上月曾訪問逾千名消費者,發現超過80%的人計劃減少購物數量,或者選用便宜的替代品,反映民間急需超級省錢攻略。
家住紐約州伯恩希爾斯(Burnt Hills)的希利托(Art Shillito)與妻子共有9名孩子,年齡從2歲到19歲,但今年全家的每月平均開支只有364元,比去年的500元還要低,除了家中已有住房,無需背負貸款外,尚有其他一些妙招可供別人參考。
希利托夫婦形容,家中設有5個園圃自種蔬果,偶爾會向供應餐廳的食材批發商大量進貨,以至於50磅重的麵粉只需14.96元,選購其他物品時也會瞄準減價商品,維修屋頂時也自己動手,省卻了6,000多元開銷。
希利托表示,今年1月食物急升初期,他們以125元了購買大量牛奶和蔬果,當時每加侖牛奶售價3.59元,比現在的3.89元低了8%,由於他們直接向農場購買5加侖裝牛奶,因此還獲得對方贈送半加侖,此外家中養了38隻雞,雞蛋完全自給自足。
交通方面,他們只開小型汽車,而且會妥善規劃行程,爭取一次把事情辦完節省汽油。由於省錢有道,希利托的妻子在YouTube設立了頻道,目前已有1.8萬名粉絲。她住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Grand Rapids)的妹妹穆雷桑(Laura Muresan)也一樣生活簡約,日常購物會騎自行車,並且自我勉勵說「只要不花錢就不怕通脹」。
對此德州的理財專家格羅斯曼(Amanda L. Grossman)表示,民眾也許以節儉為時尚,但需在順境和逆境時都持之以恆才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