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報道,自1995年跨境聯繫帶動以來,電子產品、服裝、玩具和其他商品供應都非常穩定,國民買的很多東西都更加便宜,電腦和其他技術也提高了工廠的效率,能夠快速生產運動鞋、廚房桌子和電子產品,企業將工廠轉移到工資更低的海外地區,貨船也使產品能以驚人的低價,從孟加拉和越南等快速運來美國。


在全球一體化之下,汽車和設備等耐用品有助壓抑通脹,服裝等非耐用品價格增長也相對緩慢。但這股趨勢在2020年底開始發生變化,當工廠關閉或運輸出現延誤,一些商品和零部件供應便難以得到保障,再加上運輸成本在短短兩年內飆升10倍,市場求過於供也推高汽車、家具和設備的價格,導致洗衣機、梳化和其他大件產品大幅加價。
通貨膨脹自此加速,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也進一步擾亂貨物供應鏈,同時也推高天然氣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連聯儲局密切關注的3月通脹指數,也在1年之間上漲6.6%,速度是1982年以來最快,物價漲幅也達到幾十年來最高水平。
商品價格會否持續向上,可能取決於脫離全球化的轉變是否繼續下去。聯儲局主席鮑威爾4月提到擺脫全球化時也表示,未來將會是截然不同的世界,通脹可能會更高,生產率可能更低,但供應鏈會更具彈性。
很多經濟學家都預計,耐用品價格上漲將會在未來幾個月大幅降溫,有助平抑整體物價,3月數據也反映物價開始放緩,而聯儲局加息也可抑制消費者購買慾,但主要產品價格會否回復到疫情之前穩定地下跌,仍然存在疑問。
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伊韋阿拉(Ngozi Okonjo-Iweala)透露,很多企業為了降低風險,正增加庫存以及在低成本國家尋找更多供應商,這個過程最終可能會導致非洲和其他較貧窮國家,更深入地整合到全球價值鏈。
福特汽車是疫情期間遭受供應鏈問題影響的公司之一,目前正着手研發自家製電池。行政總裁法利(Jim Farley)4月底表示,從中長期來看,做好原材料、加工、前驅體和精鍊保障,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建立電池生產工廠,是福特的重要工作。
長期的人口變化也使勞工成本更昂貴,加劇全球化放緩或回落的影響。聯合國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有1/6人口將會超過65歲,高於2019年的1/11,而人口老化則意味全球勞動力短缺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十年,最終只會推高企業工資成本。
總體而言,全球化、商品價格和通脹的交織軌跡,將會是經濟學家密切關注的情況。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德卡瓦略表示,全球一體化正在變化,氣候問題又日益嚴重,全球在這種背景之下,可能正進入以通脹為標誌的新經濟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