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災場廣泛地區水浸,佛州食肉菌感染個案大增

0
颶風災場廣泛地區水浸,佛州食肉菌感染個案大增
■西南佛州民眾在水浸地區中接觸到污水,令肉菌感染個案明顯增加。

佛州9月受到4級颶風伊恩(Ian)吹襲後,不但造成廣泛地區水浸,更帶來公共衛生後遺症,俗稱「食肉菌」的創傷弧菌隨海水湧進,令當地大批民眾受到感染,其中地處沿岸的李縣(Lee County)尤其是重災區。

佛州衛生部表示,至今已錄得65宗創傷弧菌感染(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個案,當中11人死亡,而且自伊恩吹襲之後,食肉菌感染個案明顯增加,李縣今年錄得29宗個案,其中26宗就是在風暴之後出現, 4人死亡。

衛生部門已於10月3日發出警告,表示26宗個案的病人,都是在災後清理時接觸到污水,導致傷口感染細菌,目前令人安慰的是,隨著災後重建陸續推進,感染個案已有回落。

2021年,佛州只錄得34宗同類個案,共10人死亡。

創傷弧菌存在於溫暖的海水之中,人類進食未經煮熟的貝類,或傷口曝露於細菌的話,都有可能受到感染,症狀包括腹瀉、腹絞痛、嘔吐、發燒和發冷,醫生通常會處方抗生素,也有患者要動手術切除壞死的肌肉組織。在少數極端病例之中,病人會出現血液感染、需要截肢甚至死亡。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發現,全國每年約有8萬宗病例,其中100人死亡。

醫生表示這次風暴後,佛州不只創傷弧菌病例急增,鏈球菌感染個案也有不少。薩拉索塔紀念醫院的流行病學家戈迪略(Manuel Gordillo)表示,不少人風災後徒步進入淹水的地區,可能意外踏到釘子或碎片,割傷後又無暇立即就診,到醫院求醫時已太遲,需要緊急手術才能治理傷口。

有專家表示,氣候暖化、貧窮加劇、極端天氣導致天災惡化,都令創傷弧菌感染情況加劇,海水變暖以及海平面上升,會把細菌帶到更北的地區,因此預計感染個案會持續增加。此外,牡蠣和貽貝等貝類的含菌量會增加,建議民眾戴上手套處理貝類,並將食物徹底煮熟,否則未煮熟的貝類汁液滲進傷口也會引起感染。